三、民间传说中蕴藏着的历史密码
传说一、仓头季姓和吴姓的祖先曾是嫡亲姑老表,向南迁徙过程中,两家一直结伴而行。一起到了濡须河后,他们就商量:两家不要在同一处上岸,防止定居地离得太近,到时会因为争地而伤了亲情。商定好后,季姓祖先就率全家登上了濡须河南岸,从陆路绕了大半个圈,来到现在的季家祠堂(季家老家村)所在地,安顿下来后就开始插芦草圈地。吴家则由濡须河顺流而下,进入汏河后也从水路绕了大半个圈,在圣家嘴登岸,到吴家祠堂(吴祠村)所在地安顿好后,也开始插芦草圈地。插着插着,他们两家人竟然碰到了一起。互相一询问,才知道两家相距却不到五里地。 (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在吴家南庄小学任教时,根据村上老辈人口述记录。)
传说二、碾头张姓与张广张姓是同姓不同宗,碾头张姓比张广张姓先来的仓头地区。碾头张姓祖先率全家也是从圣家嘴登的岸,不过他们没有马上进入岗形地腹地,而是从岗形地边缘沿着汏河寻找落脚地。在行进到现在的碾头村地界时,他们在草丛中发现了一个大碾盘(加工麦子、玉米等旱季作物才会用到碾子,而仓头地区后世一直以种植水稻为主,加工稻米用的石头的对嘴与对窝)。于是他们就四处寻找碾子。最终虽然没有找到碾子,不过张家的主人觉得有碾盘的地方,从前一定有人住过。于是决定不再占卜,就选择这块福地定居下来。 (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,我与张远怀暑期采风,根据碾头村老辈人口述记录。)
传说三、季姓插芦草圈起的岗形地,本是遍地蓬蒿与杂草。他们在放火烧荒——烧掉枯蒿和杂草后准备开垦时,却惊奇地发现,这大片的岗形地竟然都一陇一陇的。很显然,这片土地以前曾经有人耕种过,而且种植的不是水稻,而是麦子、玉米之类的耐旱作物。联想到三国时曹操曾经屯兵于无为,而曹军又有垦荒的优良传统,所以他们大胆推断,这就是曹军垦荒种植留下的痕迹。于是,就把这儿取名为“军田岗”。接着,在开垦的过程中,又挖到一把锈蚀严重形似铡刀的东西。进而又大胆推断,铡刀现身之地曾是曹军给军马加工饲料的草料场,于是就把这地方命名为“马铡禾”。 (从小我就经常听本村——军田岗村老辈人讲述。)
传说四、在清咸丰十一年(1861年)农历八九月间,丢掉无为城的“长毛”曾在仓头大张村附近安营扎寨。他们还几次出兵,试图从清军手中夺回无为城,可都是大败而归。大张村附近叫“团圆”的坟场,曾经是“长毛”的“头营”。他们撤退时,在这儿埋葬了不少战死的“长毛”。在大张村与“头营”之间,一字排开三座坟,村上老辈人称其为“三将军坟”。又据说“长毛”撤退时,不但把从无为城带出的古书留给了村上的人,还给他们留下了银两,拜托他们逢年过节给三将军焚烧纸钱。这个传说解开了我心中的两个疑团,一是为什么大张村的古书特别多,二是为什么逢年过节会有人给三将军上坟。 (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,我与张远怀暑期采风,根据大张村老辈人口述整理。)
以上四个传说中蕴藏着的历史密码,至少印证了如下事实: 一是在宋代以前,仓头地区曾是杂草丛生的蛮荒之地。因为据仓头季姓和吴姓宗谱记载,这两大姓都是在宋高宗迁都南下时来到仓头的,而那时这儿除了北汰寺和仓头街,满目都是荒草萋萋。 二是这荒地中的岗形地,在宋代以前就曾经被开垦耕种过。垦荒之人最有可能是曹操的军队,因为如果是曾经定居的普通百姓,不可能一点儿村庄的遗迹都没留下。据史料记载,三国时曹军曾长时间与孙吴军队对峙于濡须河,而仓头地区最有可能成为曹军的粮草基地。 三是太平军在失去无为城后,曾经有一支部队退居仓头,在大张村沿河设立军营,并曾几次发兵攻打无为城。最后兵败,不得已撤出仓头。 |